孩子不听话,父母真的该统一战线么?

原标题:孩子不听话,父母真的该统一战线么?

按语: 今天继续来分享久负盛名的《P.E.T.父母效能训练》(P.E.T.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)。这本书的理念可以说是育儿史上的一次革命,当今很多教育理念都是依据此书繁衍出来。今天特别邀请到清宇,一位把工作和家庭完美结合起来的超级妈妈。

论真实父母的重要性

自从去年读了P.E.T.这本书,我就无数次的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提起这本书及里面的概念,也常常向别人推荐。感谢Wendy,我的好姐妹,向我约稿,让我有机会再次复习这本书的内容。

记得有一次跟朋友推荐这本书,朋友问我,“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是你觉得新鲜的,之前不知道的?” 我说:“很多啊!”的确,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曾多次被震惊,因为里面很多内容都颠覆了传统的育儿的理念,让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本书是30多年前写的。可是朋友又追问:“举个例子?”我想了一会,说:“比如说,我们都以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‘统一战线’,但是这本书里说不需要。”是不是很颠覆?今天就让我从这里说起。

先举个例子。

三岁的女儿跟我们一起吃晚饭,刚吃了五分钟,就说:“我吃完了。”

孩子他爸:“吃完了??你吃什么了?”

女儿:“我吃紫菜了。”

他爸(和蔼的):“光吃紫菜一会该饿了,再吃点米饭吧。”

女儿:“我吃饱了,不吃了。”

他爸(严厉的):“不行,再吃点!”

女儿:“我不要吃了。”

他爸转向我,等着我去劝孩子吃饭。可是我觉得孩子既然吃饱了就不要逼她吃,但是又不好当着孩子反驳他爸,我应该怎么办?

类似的情形在我家时有发生,有时我比较宽松,但是孩子他爸需要我严格起来去支持他;有时是我比较严厉,需要孩子他爸配合我去管教孩子。不管是哪种情况,总有一方有点勉为其难。如果你的家里也有类似的情况,希望这篇文章也对你有所启发。

孩子不听话,父母真的该统一战线么?_好姑娘haoguniang.cn

01. 父母是人还是神?

几年前,我们去探望一对刚刚生宝宝的朋友,宝宝的爸爸非常活泼开朗,是我们当时小圈子里的开心果。他一边跟我们聊天,一边拿起宝宝的毛绒玩具小兔子,把兔子的身体攥在手里,用露在外面的兔子耳朵指着宝宝,说“服不服?”把我们全都逗笑了。当时我就想,“怎么当爹了还这么不靠谱?” 是的,在当时的我看来,他好像并不符合我心中“父亲”的形象。你呢?有没有被身边的人质问或者指责过,“都当爹(当妈)了,怎么还这么____(“不靠谱”,“不温柔”,“没耐心”等等,自己填空)” ?

也许是受了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,我们心里对于为人父母总有一个特定的形象。很不幸的,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,我们就开始常常扮演别人眼中和自己心中的这个“形象”,而忘记了我们依然是人,依然犯错误,依然有很多局限,也依然有感受(正面的、负面的,理性的和非理性的)。为了“扮演”父母的角色,我们不断地要求自己,必须情绪稳定,必须始终如一的爱自己的孩子,必须无条件的接受甚至忍受,必须为了孩子牺牲自己,必须不要再犯自己的父母犯的错误,等等,等等。这一切的要求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,让我们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,失去了做“人”的自由。一方面我们辛苦的扮演着一个不真实的角色,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达不到那个标准而充满自责:我怎么又发脾气了?我怎么能没有耐心呢?我怎么会在这一刻觉得孩子很烦?我怎么对小女儿有点偏心?我怎么跟上次说的不一样?等等。

心理负担

比如说,晚上八点,大女儿应该睡觉了,但是她还缠着我要讲故事,而我呢,希望她赶紧睡觉,这样我就有时间去练一会钢琴(我正在学钢琴)。可是作为一个母亲,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需要而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呢?我怎么可以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呢?于是,我答应女儿再给她讲一个故事,但是我真实的想法却并不愿意(我更希望她能赶快睡觉),所以在我答应她的时候,我的语气会有点生硬,脸色会有点难看,也许会不自觉的皱起眉头,也许在讲故事的时候会急着想把故事讲完,会制止女儿不停的问问题,会常常看手表。。。这一切的行为和肢体语言都在说明,我并不想讲故事,也不想陪她。而孩子呢?他们偏偏对于父母的举动又有天生的敏感,所以我女儿一定接收到了这些信息。但我明明又同意了给她讲故事,同意她可以讲完故事再睡觉。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和信息的并存,会让孩子很疑惑,到底妈妈是怎么想的?她既希望和妈妈多相处一会,又不希望因此而让妈妈不高兴,她该如何选择?这样的选择会给一个三岁的孩子心里造成很大的负担。

而更严重的是,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发现父母心口不一,即使心里讨厌孩子的某些举动,但嘴上却不说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再值得信任,因为很难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是他们的真实想法。所以当有一天孩子真的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,也不会选择去父母那寻求帮助了。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抱怨,当孩子长大了上初高中以后,就拒绝与父母沟通,而更愿意跟同学朋友说心里话?因为在孩子看来,家长并不值得信任。多年的研究表明,对于孩子来说,比严苛的父母更难相处的就是那些表里不一的父母。一旦孩子对我们失去了信任,我们就将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,作为父母的这份“工作”也就相当于被孩子“开除”了。

与其去扮演一个虚假的完美形象,我们更应该真实的面对孩子(也面对自己),因为孩子们更愿意看到这样的父母。他们会说:“我爸爸一点也不假。”“我妈妈是个很好的人。”“我的爸爸妈妈跟我像朋友一样,他们很酷,他们跟我们一样也会犯错误,但是我喜欢他们。”是的,对于孩子们,父母是个真实的“人”比是一个虚假的“神”更宝贵。

大女儿最近很着迷“小猪佩奇”,我当然也就免不了陪她一起看,而且还看的津津有味。小猪佩奇最喜欢在泥坑里跳来跳去,她弟弟乔治也是,更妙的是猪爸爸和猪妈妈也喜欢在泥坑里跳来跳去,一家四口常常跳的满身是泥,然后一起开怀大笑。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很感慨,也许“跳泥坑”这样“犯二”的举动真的不是作为父母,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“应该”做的,但是因为真实,跳泥坑的猪爸爸和猪妈妈特别的美丽。

02.强求一致等于作假

很可惜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强调真实。相反,传统的观念常常强调的是“一致性”(Consistency)。这个一致性包括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保持口径一致,父母对每个孩子的爱也要完全一致,在对待同样的问题时要保持一致(即使这个问题发生在不同孩子身上或者发生在不同的情形下),等等。可是,真的能保持一致吗?

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全部列出来,这些行为里总有一部分是我们可以接受的,其余的部分是我们不能接受的。

然而父母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体,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,所以他们对于每个行为可以接受与否的划分,不可能完全一致。

比如说我们家大女儿刚刚开始用手抓东西吃的时候,常常弄得满脸满手满身满地都是,但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,我觉得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,但是我先生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,也一直负责拖地板,他一看到这样脏乱的景象就接受不了(大多数老人更是接受不了)。

其次,即使是同一个父母,对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对待。我们都会对身边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度,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对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接受度呢?

比如说,安静的孩子比活跃的孩子更容易让大部分父母接受。再次,即使同一个父母面对同一个孩子,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接受度。比如孩子的很多行为在家里是可以接受的,但是在外面(超市里或者朋友家)就变得不能接受。我自己心情好又有时间的时候,我很愿意给女儿多讲几个故事,但是当我工作压力大或者忙碌的时候,我就希望她可以赶快睡觉。

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,所以强求一致性的后果就是作假。就像文章开头的例子里,我明明觉得没关系,但是还要装作跟他爸观点一致的去“劝”女儿吃饭,可想而知这样的“劝”是多么的没有说服力,既违背了我自己的想法,又没有达到他爸想要的效果。或者我很“坚定”的跟他爸一致,强硬的去坚持让孩子继续吃饭,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大哭,父母生气,孩子被惩罚(比如time out),当然在这种戏剧场景下,孩子更不可能吃东西了。

与其如此,还不如跟孩子(以及他爸)沟通我真实的想法。

我:“你吃饱了吗?”

女儿(点头)

我:“嗯,如果吃饱了就可以不吃了(阐述我自己的观点,我相信孩子有分辨自己是否饥饿的能力)。但是爸爸担心你没吃饱,一会儿会饿(阐述爸爸的观点,用“我”信息的方式,告诉孩子家长的感受,而不是给孩子建议或者命令)。”

女儿:“我吃饱了”。

我:“好,那你去玩吧。”

孩子欢欢喜喜的去玩了,他爸也了解到孩子确实吃饱了,所以也就放心了。或者孩子真的没吃饱,那么她下一顿就会多吃一点。

不强求一致,一方面是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想法,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另一半的不同感受。我虽然不担心孩子吃不饱,但我也很理解他爸有这样的担心,而且也很高兴他这么细致的关心孩子。如果父母一方犯了错误(既然都是人,当然会犯错),另一方就更要站出来“划清界限”,而不是包庇或者纵容。

我的一个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。她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感情很好的男朋友,见了家长以后她爸爸坚决的反对,她妈妈也没说什么。我朋友在父母的压力下跟男朋友分了手,但是心里很难过,而且对她的父母也很失望,觉得他们不可理喻。几年以后,她和她妈妈起来这件事,她妈妈说她其实觉得那个男孩还不错。我朋友当时非常惊讶,她说“那你当时怎么什么也没说?我以为你跟我爸想法是一样的!”我想她的妈妈一定觉得应该跟她爸爸保持一致才行。

再举一个例子。有一天早上,要送大女儿去幼儿园了,眼看就要迟到了,女儿还在磨磨蹭蹭的选要穿哪双鞋子,他爸一着急推了女儿一把,女儿摔倒了,大哭起来。我当时就冲他爸喊,“你干嘛?!”,然后赶紧一边安慰女儿,一边抱她上车。当然后来女儿和他爸都互相道歉,和好如初。但我也在想是不是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他爸。几天后,我都把这件事忘记了,在哄女儿睡觉的时候,她忽然说:“爸爸那天推我了。”

我当时不确定她是不是要说这件事,就说,“哦?然后呢?”

女儿:“然后我就摔倒了。”

我:“哦。”确定她是要说这件事。

女儿:“然后你说,‘你干嘛’!”

然后女儿就没说什么,只是紧紧的抱了抱我。我想她在感谢我当时挺身而出。在这样的事情上如果还要“保持一致”的话,就真的伤害到孩子了。

03. 允许和包容彼此的错误

但是另一方面,是否应该去责备另一半的“错误”呢?首先,我们自己认为的“错误”,不一定就是真的错误,可能仅仅是不同。就算真的错了,也要多多的去包容和原谅。有时大人跟孩子发脾气,孩子转身就忘了,但是大人却常常陷入自责,所以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另一半的安慰和鼓励,而不是指责。既然我们都是人,就一定会犯错,如果在其他的事情上会犯错,那么在跟孩子相处这件事上怎么能例外呢?在这一方面,我觉得我每天犯的错误一定不比他爸的少。而且孩子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,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,在一个父母可以出错的环境下,她才会慢慢的学习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,也学习到人与人的不同。

我和孩子他爸的不一致并没有让孩子感到混乱和无所适从,而是慢慢的培养出了跟我们两个不同的相处模式。或松或紧,但至少她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也知道我们都是真心爱她,接纳她,我想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重要了(下一篇,我会写《接纳——孩子成长的土壤》,敬请期待哦 ^_^)。虽然在我看来,他爸有时可以更有耐心一点,但是女儿却会忽然跑到爸爸身边,亲他的脸一下(我从来没有这个待遇)。每次我看到这一幕,都感慨,这就是他们父女两人的相处模式,吵吵闹闹却又亲密无间,我这个当妈的也只有羡慕的份。

写在最后:P.E.T. 与我的信仰

作为一名基督徒,我也常常思考P.E.T.里的观点是否符合我的信仰,是否符合圣经里教导。所以在最后也分享一下我的想法。

“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。”-罗马书3:23

既然我们都是罪人,我们就更应该谦卑,诚实的面对自己的“罪”,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掩饰和伪装。这与P.E.T.里让家长真实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
“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”- 詩篇127:3

既然子女是神赐给我们的产业,我们就更要尽心的经营,也更要去尊重孩子们,因为他们也是神的儿女,也有神的形象。P.E.T.的很多观点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

耶稣是榜样

“言传身教”这四个字真的给父母巨大的心里压力。既然我们是罪人,又怎么去做孩子的榜样呢?在我看来,我们的作用不是让孩子向我们学习,而是让孩子看到我们是如何努力的以耶稣基督为榜样,因为只有他才是完全的,信实的,不会让孩子失望的。我们教会的师母也跟我分享过,当她的孩子犯错时,她会带她到主面前,她说“我不配让孩子跟我‘认罪’,因为我自己也是罪人。”所以,卸下我们的包袱(没有压力),放下我们的身段(没有伪装),跟孩子一起以耶稣为榜样,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方向。

-=-=-=-

如果你想和我分享孩子的睡眠苦恼,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“晚安宝贝GoodNightBaby”(微信号:GoodNightBabyWendyDu)。